印度手机产业崛起,猎物终成猎手?

早在去年6月,印度传出要求在印度的所有中国手机厂商的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首席财务官和首席技术官等关键职位,应由印度籍人士担任,以及在印度本土组装并免费向印度分享技术。 现在印度更进一步。印度塔塔集团将收购vivo印度的股份,要求OPPO、vivo出售旗下子公司,至少让出51%股权,否则将无法在印度继续运营。根据金融界的报道,vivo印度公司与塔塔集团的洽谈已经进入后期了。要不要卖,已经不是vivo所能主导的了。 这意味着一旦交易完成,那塔塔集团将成为真正的第一大股东,掌握话语权。Vivo在印度的业务就是印度公司了,vivo子公司未来的经营与决策,印度人说了算。 不止vivo,据说OPPO也遭到印度要求必须剥离子公司,将大部分股权交于印度公司运营。 印度霸凌中国企业,其实是无视国际法与商业基本原则,但现在的情况是国产厂商进退两难,而印度手机产业已经崛起,所以印度有恃无恐了,猎物已经成长为猎手。 印度手机产业崛起,猎物终成猎手 在中国手机群狼眼里,印度就是一块大肥肉,是猎物。它具备与中国市场类似的发展潜力,加上印度的制造业落后,中国厂商进入印度,那是降维打击。在前期,也确实吃到了红利,并且数年内就打败了印度第一大本土品牌Micromax。 印度最早通过关税控制手机整机进口,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布局,但没有在印度建厂,印度的布局,主要是从华强北买手机元器件回去组装成自己的品牌。 为了抢到足够多的肥肉,中国手机厂商不再满足于从国内进口元器件的模式发展,开始大规模在印度建厂布局产业链,这背后也源于印度调涨关税、招商引资打造“印度制造”战略的推动。 2017年12月印度政府将手机整机进口关税从10%提高到15%。2018年2月,印度又再次将手机整机关税,从15%提高到20%。 vivo受到印度招商引资的吸引,2014年就开始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前往印度开始办厂。到了2021年,vivo已经发展到印度排名第二的手机销量品牌,在印度工厂的产能已达每年6000万部。 在高度增长的2014年~2021年,是中国企业在印度深耕产业链、大量建厂落地的关键几年。 而在近两年,随着中国智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业务走向成熟,也带动了印度手机厂商自行组装、研发、制造智能手机的能力。 印度开始动用《外汇管理法》《防止洗钱法》等对中国厂商严格审查,从冻结资产、拘押高管、甚至“暴力”动作以及要求高管换印度籍等理由,对厂商重拳出击。 2022年,印度曾经封禁vivo在印度23家关联公司,冻结46.5亿卢比,同时认定6247.6亿元卢比营收逃税,羁押多名高管。 原本很多中国厂商想在印度进一步布局,而印度的种种行为让中国厂商集体转向收缩。 有消息指出,今年4月份,vivo就取消了在新德里、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的中国代理商,转而设立由印度经销商主导的销售网络。 vivo已将位于大诺伊达的生产设施移交给BPL,这是Micromax的子公司。而Micromax正准备在该工厂开始生产智能手机,以达成印度政府的“国产化”要求。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手机产业已经壮大起来,印度《经济时报》5月23日报道, 2023~2024财年(印度财年到Q1)印度智能手机出口高达156亿美元、增长同比42%,一跃成为印第四大出口产品。 而中国手机出口则在大幅下滑。今年第一季,河南进出口大幅下跌23.4%,受到国际环境及手机产业转移到印度等因素影响,今年一季度富士康出口金额下降58%。 从今天现状来看,印度手机产业正在成型,苹果在印度的供应链建设在稳步推进,印度制造的iPhone已经卖向全球。 目前,印度电子产品年出口额为1250亿至1300亿美元,因为手机制造产业链的能力可以发展家电、数码等一系列电子产品。回头看,印度先招商引资,让中国企业培育产业链,到后期强行要求安插公司高管,冻结资产甚至收购公司,快速获得产业技术配套。 在过去一众厂商眼里的猎物,已经成长为猎手。印度目前的行为类似开始收网,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的深度布局,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 事实上,中国手机供应链厂商开始减少对印度市场的投资。比如闻泰科技就终止了印度智能制造产业园原本的15.75亿的募投项目,但是中国手机厂商在印度工厂的技术人员正在增加,本地化培养的人数也比以前多了。 我们正送给印度一个大产业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完全放弃很难,现在要做的是,只是止损。但现在vivo等企业被出售的现状来看,其他手机公司或已在瑟瑟发抖。 印度手机产业链已经成型,不可小觑,但中国企业的反思还不够多。 事实上,整个美国硅谷如今已经在反思印度病的问题,他们发现,在美国硅谷的很多公司,印度人具有惊人的自我繁衍能力,一个印度高管来了,后面都会招印度人,把公司搞成家庭作坊。 有加拿大网友吐槽,加拿大的公司全被印度人占领了,印度人却是只支持印度人,有印度人优先的原则。而且印度人做事的风格太浮夸了,吹得天花乱坠,但创新一塌糊涂。 根据外媒报道,目前硅谷很多大公司,已经有意地开始控制和减少印度人,尤其是高管的数量。这也是为什么马斯克宁愿支付3.7亿元,也要辞退印度高管!根据环球时报此前报道,马斯克解雇了在印度超90%员工。 从如今中国企业在印度的遭遇,其本质与印度硅谷高管的反思方向类似。 中国企业在过去已经做出了许多让步,例如在印度运营公司高管全部由印度人担任,中高层也都是印度人,同时又建立工厂帮助就业。但即便这样,印度还要更进一步,收购中国企业,彻底的印度化。 为啥印度不用担心自己的营商环境吓退一众投资者?因为印度坐拥好的国际环境,欧美都在扶持印度,加上他们巨大市场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印度也看到了国际舆论与环境对印度有利,vivo被迫出售公司,可能只是开了个头。 伴随着接下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被完全印度化,交出掌控权之后,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这么多年在印度的布局,可能最终结局是半卖半送给了印度,成就了印度的一个大产业。 现在中国企业为了在印度求生存,正在加派技术人才实现本土化培养,这意味着印度策略的成功以及中国厂商内卷压力导致出海缺乏真正的长远战略与智慧。 中印未来在制造业上的竞争会越来越明显,印度的电力和印度汽车销量都位居全球第三了,手机产业链也在拉近距离,在印企业现在要担心的是,能不能把核心技术抓在手里。 保留核心技术之外,国内企业在AI智能化制造方面需要加快脚步,手机产业链要向高精尖升级,抢占先机,因为一个事实很明显,未来印度可能是中国手机产业链最强大的对手,中国企业要清醒过来了。 中小企业出海的蜜糖与砒霜 不出海,就出局。 2024年,国内企业又迎来了一波出海浪潮。有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已经开展海外业务的企业总数约有75万家,达到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但相比以往,这一轮出海浪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企业并非完全的主动出击,而是有相当多“被逼无奈”的成份在里面。内需不足的问题持续困扰着中国企业,去海外找到更多市场是必然动作。再加上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外资撤离、部分制造业转移的现实问题,都导致一些企业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海外。 但出海之路并不会一帆风顺,特别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以收入的角度衡量,A股上市非金融石油石化企业收入排名前1/4的公司,自2022年以来海外业务收入占比由13.8%上升至14.2%,而收入排名后1/4的企业海外业务收入占比反而从13.3%下降至12.1%。也就是说,即便是小型上市公司——也可以称之为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们,也是在出海业务如火如荼的当口获得了并不如意的实际表现。 究其原因,除了常见的资源和资金不足、本地化困难以外,汇率、法律和政治等各方面的风险、平台的盘剥、用工问题、供应链问题等都是中小企业在出海之路上需要面临的挑战。 不论是看到出海的机遇,还是被迫出海谋生,这些挑战和风险,都是中小企业需要高度警惕和认真对待的。 一、机会 国内市场,对于国内大多数行业的产能来说,确实是相当饱和了。 最典型的如光伏行业,2023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占全球50%,但组件产能占到了全球的80%。此外家电、纺织服装、工程机械、建材、通用设备等成熟行业的情况也都基本类似。这些行业竞争格局基本稳定,面对国内早已饱和的环境,出海基本上成了必选项。 除了需求饱和,国际供应链的调整也是一个大问题。 过去多年,中国与一些国家之间供应链合作紧张,不少企业都不得已选择将工厂迁移到海外,来增加自己订单的稳定性。另外,如今美国推行友岸生产、近岸生产和供应链多元化,引导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太、墨西哥等地;一些大型跨国公司要求他们的供应商必须在海外建一个备选厂,供应商们因此不得不跟着跨国公司的订单转移。 近两年,中国企业出海的主要目的地包括了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墨西哥等国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供应链调整的结果。其中比较典型的行业是汽车零部件、电子和通信行业。 这些出海的热门行业和企业中,中小微企业占比超过70%,已然成了出海的主力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出海的机会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个机会,是可以依托于供应链走出去,而不需要太多扩展市场的压力和风险。这一点在制造业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近年,一些大规模制造型企业接连在海外投资建厂,包括亿纬锂能、国轩高科、长城汽车等大型公司近两年均在东南亚建厂布局,这些企业带出去的不只是产品,还有相关的一系列供应链企业。 2024年2月,位于泰国罗勇府的新泰车轮制造有限公司正式投料生产,主要生产品牌铝合金锭,以及高强、高韧、高导电、高导热等新材料产品,为当地汽车客户做配套供应。随着中国新能源车布局泰国,公司在泰国本地市场的业务也在不断拓展。而像这家公司一样,依托龙头企业上下游供应链出海的企业,近年来在国外不断增加。 … Read more